91网科普:秘闻背后最少99%的人都误会了
你以为的左脑右脑分工,其实是错的!
你是否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:“左脑负责逻辑思维,右脑负责创造力”?这个观念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,甚至被许多教育机构和成功学课程奉为圭臬。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:这其实是一个被曲解的科学理论,99%的人都误会了它!

这个误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,美国心理学家罗杰·斯佩里(RogerSperry)通过对裂脑患者的研究,发现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。他的研究确实表明,左脑更擅长语言和处理细节信息,而右脑更擅长空间感知和整体性思维。但斯佩里从未说过“左脑是理性的,右脑是感性的”这种简化结论。
事实上,大脑的功能分工远非如此绝对,左右脑在许多任务中是协同工作的。现代神经科学通过fMRI等技术已经证明,创造性思维、逻辑推理甚至情感处理都需要双侧大脑的参与。将大脑简单划分为“理性”和“感性”不仅不准确,还可能误导人们对自身潜力的认知。
为什么这个误解会如此深入人心?partly是因为它简单易懂,符合人们对“科学”的期待,同时也被商业炒作利用。许多培训机构打着“开发右脑潜能”的旗号,推销高价课程,声称能通过特殊训练提升创造力或记忆力。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。大脑的可塑性确实存在,但它是整体性的,而不是通过孤立训练某一半球就能实现的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误解还可能影响教育方式。一些家长和老师可能会因为相信“右脑主导创造力”而忽视逻辑思维的培养,或者反之。实际上,综合性的教育才是关键。无论是数学、艺术还是社交技能,都需要大脑多个区域的协同合作。下次当你再听到“左脑人”和“右脑人”的说法时,不妨一笑置之——我们每个人都是“全脑人”!
水能载舟亦能覆舟:被曲解千年的古训!
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这句话,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。它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具有两面性,比如科技、权力甚至人际关系。但你知道吗?这句话的原意和语境,其实被99%的人误解了!
这句话出自《荀子·哀公》,是荀子用来比喻君主与民众关系的。原文是: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”荀子想强调的是: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,君主必须重视民心,施行仁政,否则就会被民众推翻。这里的“水”象征民众,“舟”象征政权,核心是政治哲学中“民本”思想。
在现代usage中,这句话经常被抽离上下文,用来泛指任何事物的双面性,比如“互联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或者“爱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。这种泛化虽然生动,却模糊了其原本的政治警示意义。
为什么这种误解如此普遍?一方面,是因为这句话比喻形象,容易被套用在各种场景中;另一方面,许多人并没有读过《荀子》原文,只是通过二手传播接触到它。在互联网时代,信息的碎片化加剧了这种误读。人们更倾向于记住catchy的句子,而不是深究其背景。
但这种误读有危害吗?某种程度上,是的。当一句话脱离原始语境,它的深刻含义可能被稀释。荀子的本意是呼吁统治者敬畏人民的力量,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智慧。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形容“事物有好处也有坏处”的普通谚语,我们就失去了一次理解历史和文化的机会。
不过,语言的演变本身是自然的,误解有时也能赋予古老智慧新的生命力。关键在于,我们是否愿意多走一步,去探索背后的真相。下一次你用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时,不妨想想荀子的初衷——也许你会对这句话有全新的appreciation。





